

藝人
Rina Sawayama
20粉絲已收藏
歌手介紹
在這瞬息萬變、凡事浮誇的網路時代中,任何一位藝人的舉手投足都可能成為話題,甚至被媒體稱為「時代的象徵(iconic)」,若再套上「流行音樂的未來」的頭銜的話,那可能更顯得誇大不實。但是若將這樣的說法套在現年27歲的Rina Sawayama身上時,一切彷彿顯得名副其實。自2017年發行了個人首張同名迷你專輯《RINA》之後,便受到許多西方媒體如The Guardian (衛報)、Pitchfork、Dazed & Confused、Noisey...等賦予無數的讚賞與肯定。 面帶羞澀的Rina說:「對我來說,這是一件無比幸運的事情。我實在不知道該如何形容這種感覺。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一直在尋找一個明確的目標。如今看到大家對我的作品的肯定時,除了目標變得明確以外,更使得長期被一種『沒人在乎我』的陰影給壟罩著的感覺逐漸淡去。在這製作專輯之前,很多事情在我的人生中彷彿都不具什麼特別的意義!」 出生於日本新瀉的Rina Sawayama,五歲時與隨著家人移居英國。父母親為了確保她不忘了自己生出地的文化,所以將她送進一所當地的日本小學。Rina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學校完全就是日式的,從裡到外,半點『身在英國』的感覺都沒有,所以我聽到的音樂幾乎也都是 J-Pop。」 到了中學時期,雖然所就讀的學校不是傳統的演藝學校,但因為該校擁有一個具有相當水準的表演科,於是就給了Rina一個可以長期沉浸於戲劇、歌唱、舞蹈的機會。Rina 笑著說:「我那時候還擔任過學校的福音合唱團的第一女高音,而且還是當時唯一來自亞洲的團員!」 個性好強的Rina也將數一數二的劍橋大學設為升學目標,在勤勉不息的努力後,終於考進了劍橋的政治、心理、社會學科系(Faculty of PPS)。但是沒想到進了學校以後,才發現原本引頸期盼的大學生活跟她的想像有天壤之別。每當回憶起這段時光時,Rina總會用有些挫敗口吻說:「在你真正入學前,他們(指劍橋)彷彿能讓你覺得這裡也有不少來自與你背景相似的學生。我在『參訪日』的時候,也確實看到了不少來自於不同國家和種族背景的人,感覺很多元,但正式入學後才發現怎麼幾乎只剩白人!校園裡也總是充斥著一股『排外』的氛圍,而且就算受到霸凌好像也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很誇張!」 在往後的幾年之間,Rina不斷努力地「尋找自己」,因為即使在克服了許多(非課業上的)困難後順利的畢業,但是所經歷的排擠與霸凌,早已在內心留下了難以撫平的傷痕。整個人一度變得憂鬱,甚至動了自殺的念頭。然而這樣的經歷,卻也加速塑造了現在大家看到與聽到的Rina。當時因畏懼大家的非善意的目光,所以長期刻意地與自己的出生地日本切割,但畢業後,Rina決定再次重新將自己沉浸在那伴隨著她成長的J-Pop音樂與電玩裡,同時也在像Britney Spears、Justin Timberlake(賈斯汀)等人的作品中找尋到了另一種依慰。 這種種的人生經歷,漸漸形成了日後創作上的各種靈感。在與英國新生代的鬼才型製作人Clarence Clairty聯手打造(獨立製作)的首張迷你專輯《RINA》,Rina大膽、率性地探索了自我價值、心理健康、社會族群與科技等議題。在音樂上,也特別向多位90至2000年代之間誕生的天王級製作人(如Max Martin、Timbaland、The Neptunes...等)致敬。最後的成果就是八首以自已過去的人生為出發點,但又樂觀的一步步邁向未來的精彩作品。但如果你想在此專輯中尋找「典型的情歌」的話,那可能就要失望了。在聊到《RINA》這張專輯的時候,她也不諱言的表示,長久以來,根本寫不出太多情歌。她說:「我常會想為什麼我的人生遭遇會是如此,在這思考的過程中,我總是會不自覺地向外看尋找原因,而不太會往內心深處看,所以即便我覺得某些作品在初期可能有情歌的氛圍,但最終還是選擇了與社會學有關的題材。」 如今即使決定與音樂廠牌合作,Rina依然希望可以保有一定的自主權,因為她最希望的仍然是她可以在最誠懇的態度,以及選擇在一定的時間點下,將作品推出。她說:「我覺得我時常在嘗試一些新的東西,所以大概也不能都依靠他人替我完成吧!」 秉持著這樣「努力向前衝」的態度的Rina,在過去半年之間,就在單曲「Tunnel Vision」中和美國新生代獨立歌手沙米爾(Shamir)合作;登上了CLASH雜誌的封面;與Charli XCX在《Pop 2》演唱會上一同演出;受VOGUE的邀請,拍攝了一支「Vogue Meets」的專訪影片(參考連結 1);與擔任過多個國際品牌的藝術總監並身兼Lady Gaga的御用造型師Nicola Formichetti以及i-D雜誌聯手完成了「平凡巨星Ordinary Superstar」的MV(參考連結 2)。也即將於2018年9月展開個人北美巡迴演唱會。Rina也深深期許自己可以讓更多西方人注意到亞洲人在西方流行音樂與時尚界的表現!
顯示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