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愛樂管弦樂團
歌手

台北愛樂管弦樂團

14位粉絲
試聽 聽全曲
台北愛樂管弦樂團

台北愛樂管弦樂團成立於一九八五年,那是台灣經濟貿易快速成長、政治結構醞釀重組、社會變遷顯而易見、文化意識逐漸抬頭的時代。在表演藝術方面,台北愛樂與同期誕生的多個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團體,一起吸引觀眾靠近舞台,藉由創作與演出,豐富了大眾的文化生活。

前美國芝加哥交響樂團副指揮亨利梅哲(Henry Mazer) 先生當年受邀前來台北,為一項訓練與演出計劃帶領一群傑出的青年樂手登台獻藝。這次機緣不只讓台灣的音樂學子體驗音樂的理解、詮釋與表演的專業,更讓梅哲驚艷台灣樂手的潛能與可塑性。在內心強大的願望驅使之下,梅哲先生隔年辭去了芝加哥的職位,重返台灣,與幾位愛樂人士組建了台北愛樂室內樂團。

儘管蝸居於一處頂樓小屋,並且相對芝加哥的待遇簡直大幅減少的收入,梅哲先生卻認定台灣當成他的第二故鄉,而台北愛樂則如自己的孩子。藉由過去在美國師從匹茲堡交響樂團指揮弗里茲萊納(Fritz Reiner) 與自己在芝加哥的豐富經驗,梅哲先生讓台北愛樂從小規模的精緻演出開始發展,有計劃地逐步打造出成今天這個完整編制的台北愛樂管弦樂團。

梅哲先生對音樂的解析與樂團的訓練精闢而高效,使團員們產生強烈的向心力與榮譽感,而能在音樂上表現出無比的細膩度與完美的音樂性,「梅哲之音」,成為台灣樂壇的經典名詞。一九九○年台北愛樂第一次前往國外演出,地點是加拿大溫哥華及美國芝加哥,當地媒體以「島嶼的鑽石」來形容樂團。一九九三年至歐洲巡演,在世界著名的維也納愛樂廳(Musikvereinssaal) ,即金色大廳,這是華人樂團首次在該廰演出。而一九九五年在美國波士頓交響樂廳那場,波士頓環球報(Boston Globe) 的知名樂評家李察.戴爾(Richard Dyer)給予樂團「無比震驚」的讚美,認為梅哲先生與美國指揮家伯恩斯坦同為美國重要的文化資產。2002年樂團受邀參加世界知名的「布拉格之春音樂節(Prague Spring, International Music Festival)」,這對一個來自亞洲的年輕樂團也帶來極大的鼓舞。

二○○二年,梅哲先生多次告訴摯友,他即將不久於人世,但已為深愛的台灣,留下一個值得全人類珍惜的台北愛樂。儘管他相信台北愛樂團員之間合奏的默契已經足以是一個可以“do without conductor”(無需指揮)的樂團,但他仍全力培植後進。同年八月,梅哲先生在台灣以八十五之齡辭世後,台北愛樂秉持著梅哲精神,由其在台弟子林天吉接棒,整個樂團各部首席與團員以及行政團隊繼續攜手向前邁進。

二○○三年以來,台北陸續遠赴芬蘭、愛沙尼亞、俄羅斯、波蘭、匈牙利、捷克、法國、斯洛伐克、挪威、丹麥等歐洲國家,以及鄰近的中國大陸城市上海、大連、深圳、澳門、香港、日本福島、東京演奏,在國際重要音樂廳與節慶或紀念活動中受到肯定,留下了台北愛樂深深的足印。

身為專業古典音樂演出團體,台北愛樂卻不以傳統西方經典曲目為限,創團之際,梅哲先生就執意挑選台灣作曲家的作品放進音樂會曲目當中。舉揚本國作品是歐美著名管弦樂團的經營信念之一,這是延續音樂傳承演化的必要行動,也落實在梅哲先生指揮之下的台北愛樂,並且成為樂團的使命。不論前輩台灣作曲家或是近年嶄露頭角的年輕創作者,梅哲先生與他的後繼者都在發掘與推介。

而在大眾文化興起與資訊科技普及的當下,台北愛樂也能偶爾換上輕鬆的裝扮,甚至打出聲光的幻影,主動拆除管弦樂艱深抽象的認知障礙,引發更廣泛的興趣。另外在教育推廣方便,台北愛樂比照全球著名的委內瑞拉El Sistema ,也藉由類似的愛樂種子計劃在推動台灣偏遠地區學童的音樂教育工作。

三十五個寒暑是一段艱辛而漫長的音樂旅程,台北愛樂無數次面臨場地的困難、經歷政策的變動,也深陷經費的困窘。但是期間只要有台灣或是國外一張音樂廳的邀請、一響愛樂者的掌聲、一句樂評人的讚許、或是一點企業界的贊助,台北愛樂的每一位就會忘記排練的汗水、旅途的勞累與募款的卑微,再次堅定而自信地走上舞台,奏出動人的樂章,並且讓音符迴盪在觀眾回家的途中。

全部專輯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