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遽變中總會對記憶的飛快流逝感到特別焦慮,我在美國留學十年,完成學位回到台灣之後,環境改變中的百感交集讓我貪心地想要留下所有東西,於是開始每天寫字,開始拍照記錄生活,整理思緒也整理情緒,希望能幫助自己在音樂中繼續走下去。然後,這些音樂大師們,巴哈、蕭邦、李斯特、布拉姆斯、拉赫曼尼諾夫......他們的每個作品開始向我展現一種人性共通尋找的自我,外在的音律讓我們聽見這些作曲家的偉大天份,而內在涵義則是他們與所有人類,與我,共同享有的情感表現,包括歡樂、憂愁、情愛、掙扎……等。同時,我透過鏡頭看見被框限的風景,的於是我開始能夠將這些原本很遙遠、很崇高的作曲家,當成在音樂裡分享心事的朋友。
音樂有生命長度,一場音樂會在90分鐘內及輪迴了它的生命。專輯則是這個生命的永久保存,作為鋼琴家,我始終覺得應該保存下我的聲音,像是容器裝著記憶。所以這張專輯是我回國後的新開始,而我也希望它能是個不一樣的呈現,如同我就是我,不會是任何其他人。
音樂之於我如同呼吸、身體與頭腦的延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養分。於是我無法只是聽那些譜面上的音律,我得用心生活、用眼拍攝、用感受書寫,將音樂嵌入每一日的每一片刻。如果我是個喜歡寫字與拍照的鋼琴家,為何不能將我的全部融合成在專輯裡呢?很多時候,舞台極琴是之外的生活景象,都能讓我聽見音樂,有時從鏡頭像外看,我竟能理解貝多芬與布拉姆斯在大自然中找到的小靈感。{間奏曲}不只是一張專輯或書冊,它一個音樂家的全部,我的文字、我的觀點、我的生活養極對音樂的信仰。